职高上本科难不难
时间:2013-2016 年
在德鲁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后,我觉得文理学院的学费还是偏贵。导师建议我在前两年用较低的成本,入读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区的拉瓜迪亚社区学院,因为这是一所公立学校,并得到政府拨款补贴和纳税人的资金运营,所以会比较照顾学生。这里的学费仅是私立大学的三分之一。深思熟虑后,我毅然转到了纽约市立大学拉瓜迪亚社区学院。
去到学校门口,发现学校在纽约下城西的中心地带,地处曼哈顿,而且学费低廉,有着“穷人哈佛”的美誉。而学生数量是全美校园里面最多的之一,有点类似广州大学城。学校里的组成人员也很多元化,而且皇后区本身就是一个美国移民的大熔炉,可以接触到不同人种、不同国籍、不同地区的人。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该学校拥有来自120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
由于这些有利的因素,我可以减低对的学费压力而专心去完成学业,我上的四个课程期末成绩都拿到了A,GPA平均分是(满分是),可以申请不错的学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科学的时间规划和专注的态度。
那一年过得异常的快而充实,有许多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好运接踵而来,有时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纽约是一个世界大都会,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趣很奇妙的地方,在这里我认识了不少良师益友,甚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有幸结识到美国达人秀的总监。通过一年的摸索和成长发现自己慢慢变得踏实、成熟,有了新的方向。
职高上本科难不难
时间:2018年
通过亨利·卢斯基金会的项目,我认识了不少的朋友。我的成绩和综合能力也得到校长以及其他部门领导认可。在一次校董主持的鸡尾酒会里,我们被安排去见了一个给学校捐助资金的美籍华人。她从全校学生中挑选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邀请我们去纽约中国合唱团冬季活动中做音乐会主持,也正是因为这个活动,我认识了更多的人。
作为那一届奖学金的获奖者,我也有幸去到亨利·卢斯基金会总部去见到这个基金会的董事。在董事的引荐下,我认识了一位在基金会工作的中国导师,他叫李宁,老东家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他的引荐下,我在巴鲁克学院的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了一个更大、更难进的基金会,无论规模、资金还是实力,该基金会都是美国最大的基金会。经历了重重考验后,我顺利进入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做项目实习生。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是一个私立、无党派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五十年来,委员会不遗余力地开发与美中关系前沿议题相关的创新性项目,紧密关注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有关的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教育、政府管理及公民社会、经济合作、媒体传播等跨国性议题,搭建美中之间的交流沟通、公共教育和政策学习的平台,旨在促进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有幸进入这个平台实习为我日后在纽约求职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高上本科难不难
时间:2019年至今
从CPT(在美国读书期间的实习)期间获得一个在亚特兰大的科技公司商业分析师的实习,到OPT(毕业以后的实习)期间参加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实习生项目,再到纽约本地一家知名的房地产机构,再到H1B。一路走来,真的非常不容易。虽然如此,我一刻也没有停步。
现在我在曼哈顿一个高端房地产开发公司做项目经理,主要工作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的规划和准备,协助获取政府批文,参与开发项目的设计与结构,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建筑师、度量师等所需的人员和材料,对接承建商去做高端住宅和商业写字楼的开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金融家。除了房地产开发之外,还需要代表客户、业主去做管理工作,规划控制建筑成本。
我们现在有三个比较热门的项目,一个是111 Varick,这是SOHO黄金地段的高端高层住宅,100 个单元,30 层高,平均一房一厅的租金要 7000 美金起步,它坐落于哈德逊广场,是谷歌、迪士尼新进驻的未来纽约的科技中心;另外一栋在SOHO西面,是一个名为Three Sixty West Broadway的商业开发项目;最后在新泽西有一个500 单元、约 3 亿美金的住宅项目,正准备动工。
对于未来,我会持续迈步向前,为更远的目标做好规划,用脚步去丈量来路。
这个“曲线留学”的故事在我的家乡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之一,也许就在于这种奇遇吧。母校甚至把它作为案例向学弟学妹们讲述。其实,每个案例背后总会有各种有趣的故事,希望努力和幸运的人都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就我个人而言,能走到今天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不设限,不跟随。潜能是无限的,有时候真要逼自己一把,有些东西真的是逼出来的。应该对自己不设限、不否定,坚持自己的梦想。人生没有固定公式也没有捷径,所有的路都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大胆往前走出来。每个人的智力、能力、生涯轨迹、人生目标都不同,我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别人也不必复制我的经历,走自己的路就好。
2、资源和价值。人在社会的地位离不开自身优势资本、资源的实力、事物掌控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其实就是自己和社会做一场长期的终极资源博弈。具体来说,就是如何想方设法把自身优势转化为能与社会资源匹配的价值,从而达到一定高度再进行更高级的等价交换,进而获取壮大和集中整体的资源优势,一步一步推动到价值链的顶端。
3、主动出击。击剑运动教会我,比赛的时候要快、狠、准,生活的时候要主动、真诚、不怕付出。回望自己的经历,我发现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一件事是在任何时候我都会“主动出击”,只要我们主动,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4、眼界和格局。只聚焦于当下,没有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去洞察生活,人生路只会越走越窄。就如一句话所说:“人生好比是一个池子,而你的格局决定了这个池子有多深、有多大。倘若你的池子只是方寸大小,那么不管你往里面倒多少水,池子很快就满了。”格局的大小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最后一点:不求回报的善行。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别人。我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特别是Dan教授。Dan教授对我说过,他不需要回报,但希望我能把帮助他人的善行传递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记住了他的话,我会尽最大可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为他们提供当年Dan给予我的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发光发亮。
职高上本科难不难
时间:2003-2009 年
10岁那年,学校的体育老师带着区体校教练来到学校选拔剑击运动员,我有幸被选中了。放学后我激动地飞奔回家跟妈妈分享消息。走体育之路是一个新鲜、冒险的选择,考虑到已经有两个弟弟了,作为长兄出外发展,既可以锻炼独立,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在妈妈理解和支持下,我决定勇敢去尝试,正因为这个决定,我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凭着身体素质优势和坚毅的个性,从镇级到区级再到省级,经过层层体能测试选拔,我顺利被广东省体校录取培训,那一年,我 15 岁。
在击剑训练的过程中,我尝遍了艰辛与乏味,而且食宿、文化课也很艰苦。早上五点便是高强度体能训练,每当盛夏来袭,运动员更要穿着一层厚实的训练服,头上顶着笨重的头盔,日日夜夜在训练场上挥洒着汗水。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时常在训练场与队友超负荷训练,好几次被路过的教练看见了。记得一次他走进练习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子豪,你用功我们看在眼里,你记住,体育训练永远是一个不公平的命题,不是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你想要赢得比赛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坚信我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只要朝着目标继续奔跑,一定会看见曙光。
在省体校这段日子,我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比赛项目,包括新加坡的交流赛,从中积累了不少比赛经验,好不容易等到四年一次的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在当时全省 3000 多名应届运动员中,我是获得参赛资格的精英运动员。在备赛阶段,我每日加强训练,似乎耳边不断响起教练鼓励的话语。每日挥汗如雨,只因为始终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06 年 10 月 28 日,比赛正式开始了,先打循环赛。从早上 8 点到中午 12 点,在300 人的比赛中,我战胜形形色色的对手轻松进入八强。下午 2 点开始,与我对阵的是广州市头号左手剑手运动员吴小龙,当时我和他的分数相当接近,我们水平不相上下,都是咬紧每一分去竞争。14:14,我们的时间都用完了,由于经验不足,我失去一分,输给了对手,进入了季军赛。
季军赛中,当我 10:8领先时,突然腿部抽筋跌倒在比赛场上晕了过去,教练替我申请停止比赛。我醒来后只见在场的护士和医生不停地帮我按揉腿部,教练显得格外紧张。观众场上一片寂静,医生劝我如果实在不行就退下来让预备选手顶上来,我吃力地站起身,当时脑袋还是很清醒,潜意识里不断告诉自己相信自己,你将很快赢得胜利,相信自己梦想就在手中,继续吧!一定能行!此时,观众席也传来欢呼声,就在这阵阵掌声中,我咬牙坚持比赛,最终以 15:13 的比分逆转局势,赢得季军名次,也获得当年佛山队男子花剑个人最好的成绩。次日,我们队也拿到了团体比赛的冠军。
通过此次比赛,我得到的经验是:击剑是竞技运动,意味着超越极限,战胜对手固然可喜,但真正的较量是战胜自己。竞技场上是比赛,竞技场下是人生,能做到全力以赴就可以不留遗憾!
省运会结束后,我收拾心情回到学校恢复往日的集训。此时我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课落后了,要花时间追上。除了要完成课内的作业外,我还决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每天早起背单词、在图书馆阅读,寻找各种学习英语的方法。无论在巴士、地铁、行人路上我都大声练习口语对话,虽然常常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但我依然学得很投入。在广州这个大都市经常会碰到一些外国朋友,为了锻炼口语,我主动与外国友人对话,有些甚至真的成为了我的朋友。在我的坚持下,英语口语有了很大突破。
有一次一位广告商邀请教练为他拍摄的击剑广告做临场指导,教练第一时间想到了我,毕竟他没少见到那个张嘴闭嘴就是练习口语的我。因为有良好的口语基础,我顺利地完成了拍摄指导工作,还与几位广告明星也交上了朋友。这次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机会始终留给有准备的人。也因为这次经历,我更加爱上英语了。
职高上本科难不难
时间:2010-2012 年
2010 年 8 月份一个下午,在我的家乡顺德,我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碰到了一个白人老外,他貌似是迷路了。我抱着好奇心,脑海想象自己如同当初的马云、李阳老师一样,在街头随机找老外练口语的情形,便大胆上前帮忙。可万万没想到,这个陌生人将是日后改变我命运的神推手。
他当时旅行路过此地,确实是迷路一会了, 没找到可以用英语交流的人。我主动提出领他到目的地,沿路和他畅谈家乡的特色,他对我流利的口语和知识面感到诧异,不禁问道:“中国中学生英语都像你这样的水平吗?”我直言我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刚刚完成广东省英语口语大赛,所以口语以及词汇量上会比一般学生出色。他告诉我自己是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植物基因学教授,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和兴趣,退休后特地来中国旅游,并留下了他的邮箱。
我们相识后,他经常会约我出去喝咖啡、聊天,我也作为导游带领他四处游玩,尝遍了家乡的美食。一个月后,在他离开顺德之际,他在道别的期间询问我有没有护照。我当时很困惑,告诉他 2007 年去新加坡参加剑击比赛时曾经办理过护照。他告诉我,希望可以邀请我到美国高中学习并赞助我的学费,甚至可以寄宿在他家。他认真地对我说:“只要你愿意,我会帮助你。”
当时我感觉难以置信,虽然有很多疑惑,又不想错过这个宝贵的机会,连忙回家与父母商量,家人朋友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神奇的邀请。之后,我们拜托了一位英国的朋友Matt,在他的帮助下从海外的资讯了解这位美国Dan教授的背景。Matt和Dan教授相约在咖啡厅碰面,Matt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Dan教授回答说,他以前在援助南美洲的农业开发时,遇到过一次意外并且被获救,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后来我们致电美国堪萨斯州海斯市Dan教授所说的高中,了解到Dan教授的家族经营着金融投资方面的股票公司,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望。
我才意识到自己遇上了现实版的“当幸福来敲门”。妈妈鼓励我:“世界这么大,有机会就应该出去闯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以你的性格相信你可以应对一切困难。”
从知道这个消息到决定去预约美国签证整个过程不到21天,我匆忙地准备资料以及教授的担保书赶去美国领事馆。更意想不到的是,签证官被我的故事打动了,快速批准了我的签证。
带着母亲的鼓励,我在开学前办好了离校手续,跟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国教授远渡重洋走出了国门。一个月后,我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及教育。因为我是走读住在教授家里,既方便了解熟悉当地生活,也有机会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很快,我便融入了他们的圈子,甚至宣传起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校期间我尽可能的参加学校举办的各行活动、橄榄式足球、爵士鼓等等,也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到国会山庄的反堕胎游行活动。作为一名高中生,第一年就踊跃报名担任新年晚会主持,学期结束前又参加了学校交响乐的巡回演出比赛。在美国就读的这两年,特别是在教授家里,他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他那慈父般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我。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任何困难面前我都要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不辜负对我有期望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可期!
回想起这个出去留学的经历,不禁感概,人生真的是处处是惊喜。当日与Dan教授偶遇是在口语比赛结束后的一天,我还是按往日一样每天都坚持到图书馆阅读学习,也正是因为我对学习的坚持以及比赛特训的成效,让我可以用英语为他指路、与他畅谈。也记得当时有很多亲戚、朋友大部分出于担心持反对意见,毕竟他们认为,因为我幸运,才会中如此“头奖”。而我明白,把握机遇的背后离不开积累的力量。